淮南學子尤如俊在母校分享工作經歷
央視報道尤如俊扎根西藏的優秀事跡
淮南網消息 離安徽三千多公里,海拔四千多米,對于“高冷”又遙遠的西藏,為何他一待就是11年?你是否有很多疑問?身入邊疆,心入邊疆,經歷之后,有了答案……
“在這片土地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條件雖然艱苦,但看到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3月18日晚,“啟航青春 筑夢基層”安徽省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事跡分享會在淮南師范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淮南師范學院2014屆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尤如俊分享了自己在西藏工作11年的心路歷程。
尤如俊1990年出生于滁州市,2014年從淮南師范學院畢業后參加西部計劃,服務于山南市加查縣電視臺,2016年服務期滿后,他通過留藏考試,正式成為一名在藏鄉鎮公務員。他先后就職于西藏山南市加查縣旅游局、加查縣衛健委,現就職于加查縣崔久鄉,任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
事實上,在場的學子對這位“明星”師兄并不陌生。今年2月27日,央視1套《新聞聯播》、央視13套《新聞直播間》相繼播出專題報道《報效祖國 建功西部》,聚焦一群扎根西部的青年奮斗者,尤如俊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扎根邊疆11年間,用心用情踐行為民初心,將青春獻給雪域高原。他的事跡在母校淮南師范學院感染著眾多學弟學妹,當天的報告廳座無虛席。
分享會上,尤如俊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大家進行了一場關于青春、關于選擇、關于奉獻的對話。
奔赴西藏,逐夢前行。2013年盛夏,即將迎來大四學期的尤如俊,騎著一輛單車歷經38天終于到達拉薩。作為體育專業的佼佼者,尤如俊身體底子強健,騎行時的所見所聞讓尤如俊對西藏產生了難以割舍的向往,因此2014年大學一畢業他就參加了西部計劃,以志愿者的身份再次來到西藏。
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崔久鄉,氧氣含量不足平原一半,冬季氣溫常跌破零下20℃,尤如俊卻在這里扎了根。志愿服務的兩年里,尤如俊踏實肯干、認真好學,熟悉了各個部門的工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2016年服務期滿后,他通過留藏考試,正式成為一名在藏鄉鎮公務員,將長期留在這里工作。
起初,家人和朋友對尤如俊的決定憂心忡忡。他是家中獨子,西藏地處偏遠,氣候條件惡劣,該怎么適應?面對家人和朋友的擔憂,尤如俊說:“此心安處是吾鄉!”他耐心地解釋,隨著國家政策扶持,西藏各行業都在蓬勃發展,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自己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成長,也能為當地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男子漢的志氣應當如此啊!
尤如俊的一番真誠溝通,獲得了家人和朋友的尊重和支持。
協調農牧民定居點建設、推動鄉村道路硬化、發展高原特色產業……11年來,尤如俊兢兢業業,足跡遍布西藏的各個縣,走遍崔久鄉每個村落,皮膚曬得黝黑,卻讓當地村民的笑容更加明亮。尤如俊說:“剛來時語言不通,我就靠手勢和笑容交流,現在藏語能說上幾句,老鄉們把我當自家人。”從青澀志愿者成長為分管民生工程的鄉鎮干部,他主導的多個項目惠及數千名群眾,被當地譽為“雪域牦牛”——踏實、耐寒、能負重。
崔久鄉是加查縣海拔最高的牧業鄉,牦牛存欄量達8116頭。尤如俊了解到,政府投資50萬元創建的崔久鄉普麥囊村酸奶加工廠建成兩年仍未啟用,他迅速找到癥結所在,一方面多方對接技術培訓資源,另一方面積極吸納返鄉大學生加入運營管理團隊,推動工廠在今年8月投產。尤如俊說:“2025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將崔久鄉的酸奶制品做起來、賣出去,切實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11年來,他一次又一次地見證著加查縣的發展、西藏的發展。拉林鐵路通車、拉那高速建成、拉薩貢嘎機場T3航站樓建成……尤如俊說,能見證這些歷史性的時刻,是榮光,更是責任。每一次他都會第一時間分享給父母,告訴他們西藏發展得有多好。“我知道西藏有多美好,我也知道西藏發展的空間有多大,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讓我的親友們也知道西藏的魅力。”
當地村民聽黨話,感恩意識濃厚,這讓尤如俊在工作中感受到溫暖與力量,堅定了他在西藏繼續奮斗的決心。11年來,從加查縣旅游局科員到鄉黨委副書記,雖然崗位幾經調整,但尤如俊堅守邊疆、建功西部的初心始終如一。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分享最后,作為畢業多年的師兄,尤如俊鼓勵同學們要珍惜時間,時刻激勵自己不斷奮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尤如俊用自身經歷向同學們詮釋了“奮斗的青春最美麗”,這場宣講會讓同學們深切感受到了基層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激勵著同學們在未來的道路上不畏艱難,勇敢奮斗。他們紛紛表示,西部計劃是人生的“第二課堂”,他們愿意在“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約”的號召下,勇敢邁出堅實的步伐,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獻給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為國家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 廖凌云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