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路公交堤頂站與龍王溝涵,北側是何常勝工作的“公盛皮毛號”
《六姊妹》中有關地址示意圖
淮河早報消息 電視劇《六姊妹》里何常勝是淮南外貿的職工,《六姊妹》中許多人也在淮南外貿或出口生產企業工作。我從出生到退休都生活在田家庵,還在淮南外貿相關單位工作多年,觀看電視劇《六姊妹》,代入感尤其強烈。一幕幕劇情,一句句對話,如同帶著體溫的鑰匙,旋開塵封的記憶,一幕幕往事浮現在眼前。
《六姊妹》的劇情是從1962年開始的,當何奶奶拉著何家麗從淮河渡輪走向碼頭時,回想起當年,13歲的大姐和11歲的二姐經常拉著我到淮河邊洗衣服。洗衣服的人很多,洗衣棒捶打衣服的啪啪聲與浪花擊岸的嘩啦聲組成歡快的交響曲,這是如今使用洗衣機的年輕人無法想象的美妙景象。
二十世紀40年代,九龍崗、田家庵、大通均屬懷遠縣所轄。由于九龍崗、大通開采的煤炭,需要用騾馬車和小鐵路運到淮河碼頭,帶來了人力的集聚,促進了運輸業和與之配套的酒館茶社等商業的發展,田家庵老北頭一帶熱鬧非凡。抗戰期間,日本人侵占淮南,但日本人卻把港口一路與淮河路連接的一條路命名為“太平街”,真是莫大的諷刺。
在那個時代,南來北往的人以馬車、牛車、人力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但淮南已經有了與上海等大城市一樣的城市交通。1935年,火車已經在田家庵、大通、九龍崗三鎮之間運行,冒著濃煙、哐當哐當的火車,在當時安徽各地城鎮極為罕見,卻是田家庵“現代城鎮”的象征。田家庵火車站是客運、貨運兩用車站,裹著小腳的奶奶顫顫巍巍地拉著我坐火車到大通、九龍崗,是我難以忘懷的記憶。“淮南三鎮”之間的火車客運線,直到二十世紀60年代才被靈活便捷的公共汽車所代替。現在,淮河路東端的田家庵火車站,還有客運站票房和候車室的遺存。
淮河路東頭牽著田家庵火車站,西頭連著淮河大壩。這里的淮河大壩據說是懷遠縣與壽縣的交界處,也是《六姊妹》中劉美心工作的醬園廠所在地。淮河大壩上“安瀾牛”雕塑的西南側,是電視劇中不斷出現的“船塘子”,淮河主航道的帆船從西邊和東邊兩個口子都可以進入“船塘子”。我小時候每逢淮河漲水就喜歡上大壩看水,只見“船塘子”擠滿了帆船,船身與壩頂平齊,如同冒出的一棟棟“水上別墅”。現如今“船塘子”已被淤泥塞平,與小島連接。帆船漲水入灣避風躲浪的景象,只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回憶了。
龍湖公園與淮河大壩之間有一條排水溝叫龍王溝。龍王溝水進入淮河必須經過排澇站,龍王溝排澇站附近有一個三岔路,在這個三岔路設有28路公交車“堤頂路”站,站臺的北側就是何常勝當學徒及工作的地方——“公盛皮毛號”的原址。就是這幾畝地的小地方,卻是淮南外貿事業的起源地。新中國建立初期,隨著工商業的改造,一些收購黃鼬皮、羊皮的商販,組建了“公盛皮毛號”公司,收購、加工腸衣、豬鬃及兔毛等土畜產品。“公盛皮毛號”公司的產品跨海越洋,遠銷世界各國。這些皮毛畜產品在《六姊妹》中也有精彩的展現,何常勝到何家麗下放的農村,用皮毛制品與村干部拉關系,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反映。上世紀80年代,硝皮加工已是強弩之末,像何常勝這樣的外貿老職工,自己動手鞣皮制作皮衣、帽子,用作禮尚往來。
1984年,我調入淮南外貿局,承擔撰寫《淮南外貿志》的工作。一些老同事向我講述,1952年前后從揚州江都等地調到公盛皮毛號工作的,有湯氏三兄弟、田氏兩兄弟等10多戶人家,都是拖家帶口來淮南支援國家建設的,就住在港口二路附近。那時他們的住房簡陋不堪,蓋房子的材料,就是土坯砌墻,麥草搭屋頂,高粱秸或蘆葦作隔墻。我小時候就住在這樣的房子里,我家與門鄰一同蓋了四間草房,兩家各有30多平方米,擠著老少三代7、8口人。兩家之間只在屋梁以下隔斷,夏天可以傳遞西瓜,冬天可以傳遞烤芋頭,小孩站在床上墊個被子可以向鄰家張望,大人們可以隔墻聊天。如今聽著別有情調,而實情卻是生活的窘迫與艱辛。
距公盛皮毛號東邊大壩下面的“柴火行”,是田家庵的建材大市場。我放學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接過奶奶遞給我的籃子去拾柴火。拉柴火的獨輪車、架子車、馬車,在道路上顛簸行駛,會有麥草、蘆葦撒在路上,我把這些柴火撿起來回家燒鍋。再大一些,我就到大壩兩側捉螞蚱喂雞。有一次追撲螞蚱,跑到了大壩下面公盛皮毛號的北圍墻,看到從圍墻下面的水溝中流出一小塊豬皮,我拿回家請奶奶燒個葷菜,奶奶告訴我這是用明礬、硫酸兌水加工的硝皮,不能吃。她用清水漂洗曬干給我剪了兩個小鞋墊,成為我與公盛皮毛號之間的深刻記憶。
1991年淮河發大水,與何家麗同齡的我大姐,是田一小校長,她不分晝夜接待安置受災農民,中央電視臺宣傳淮南抗洪救災時,曾經報道過她的事跡。
《六姊妹》劇中的家庭多子女,是當時社會的現實寫照。新興的淮南百業俱興,對周邊地區形成吸引和集聚。兒時的童謠我還依稀記得:“廣播響、電燈亮,都到淮南找對象;淮南的對象也好找,就是戶口不好搞;城市戶口搞好了,糧油定量減少了。”田家庵人口聚集的多,年輕男女更是主力,街頭巷尾的孕婦很多,每個家庭都有2、3個孩子,多的則有7、8個孩子。因為生育需求多,當時田家庵不但有醫院,也有專門接生的產房,還有很多的接生婆入戶接生。《六姊妹》中在家接生、產房接生、醫院剖腹產,都是真實寫照。
那時出生的孩子大多與清貧相伴,早晨小販吆喝著“油條、麻圓、炸糍糕”喚醒他們,但很少有人買得起。到了晚上一幫小孩子舉著小紅旗,走街串巷高喊著“防火、防特、防小偷”。最具特色的聲音來源于田家庵電廠,鍋爐減壓排氣的呼嘯聲震耳欲聾。生活的親切與生產的震撼聲響血脈交融,匯聚成田家庵特有的詠嘆調。
周末孩子們都幫家里忙活,田家庵電廠北側的排灰口,隨著溫水排出未燒完如杏仁般大小的“炭核子”(方言:煤渣),居住在附近的孩子們就會經常撿起來用于烤火、燒飯。各家的煙筒冒著炊煙,那是孩子們拉著風箱添柴加火的旌旗。田家庵電廠矗立的大煙囪,茂密的濃煙隨風飄落著黑塵,下風口的人們,救火般收起晾曬的衣服。50多年前田家庵的煙霧,渲染的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畫面,也是六姊妹同齡人們,難以忘懷的風貌與“鄉愁”。
如今在公盛皮毛號舊址附近,電視劇《六姊妹》中奶奶帶孫女挖野菜的取景地,田家庵區政府新建了“六姊妹游園”,為新時代的淮南又增添了一處打卡地。很多與我一樣的曾經年少、如今已白發蒼蒼的人們,在那里談古論今、自得其樂,地道的鄉音訴說著田家庵的市井風情。
高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