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

能救人,就沒什么好猶豫的!淮南兩名志愿者在合肥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

合肥在線消息   一位,在6年的時間里罕見地4次與患者配型成功,卻屢屢“擦肩而過”;一位,時隔近15年終于等到機會去挽救一名小患者的生命。

4月11日,在安徽省立醫(yī)院,兩位同樣來自淮南市的中華骨髓庫志愿者王彥策和楊怡曼,擼起了袖子,完成了對于他們來說意義非凡的“生命接力”。

楊怡曼(左)和王彥策(右)

3次“擦肩”,依然堅守“生命之約”

今年28歲的王彥策,畢業(yè)于安徽理工大學,現(xiàn)在是一名教師。

2019年3月10日,安徽理工大學校紅十字志愿者在校園里開展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采樣活動,彼時在化學工程學院制藥專業(yè)讀大三的王彥策正好路過。看到獻血車,成年后每年都堅持獻血的他自熱而然地登車獻血,并留下了造血干細胞捐獻血樣。

2020年3月,因為疫情留在河北家中的王彥策,接到了來自淮南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告知他一年前留取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血樣與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詢問他是否愿意繼續(xù)捐獻。他沒有絲毫的遲疑,堅定地答應捐獻。

然而,因為疫情,高分辨率配型采血成了棘手難題。在與工作人員反復溝通后,王彥策想辦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在當?shù)蒯t(yī)院完成了血樣采集,并自己將血樣寄往中華骨髓庫指定的配型檢測實驗室。此后的日子里,他滿心期待著捐獻的消息,但命運似乎跟他開了個玩笑,這次配型最終沒能迎來捐獻的機會,希望的火苗就此熄滅。

2021年11月,已經(jīng)在徐州工作的王彥策,再次接到了電話。得知自己的血樣又與另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他不免又驚喜起來。“一年前未能完成捐獻的遺憾,終于有了彌補的機會。”然而,這次捐獻后來又因患者的原因沒了結(jié)果,希望再次落空。

2022年6月,王彥策第三次接到再次配型成功的通知。這一次,他再次給出了“愿意捐獻”這一堅定的回復。然而,現(xiàn)實再次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捐獻計劃再度夭折。此后連續(xù)兩年暑期,淮南市紅十字會的志愿者都會按時打來回訪電話,王彥策堅持捐獻的意愿,始終堅定不移。

轉(zhuǎn)眼到了2025年。2月底,王彥策又一次接到熟悉的電話。起初,他以為又是例行回訪電話,沒想到這次竟然是告訴他又一次與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的消息,并告知他需盡快安排再次高分辨率配型檢測采血和體檢。王彥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再三確定是真的后,沒有提任何要求,立馬向單位請假,從徐州趕到淮南進行高分辨率配型檢測采血和體檢。

3月下旬,捐獻通知終于下達了。王彥策又是趕緊請了假,沒有告訴家里任何人,很快買好了來淮南的高鐵票。一切安排好,那顆懸了許久的心才終于落了地。

住院備捐期間,因注射動員劑,王彥策產(chǎn)生了腰痛等不適反應,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4月11日,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王彥策終于在合肥成功捐獻了285毫升“生命的種子”飛馳上海,挽救患者的生命。捐獻結(jié)束,他說,“終于完成了使命,得趕緊回去給孩子們上課了,之后,我也會把這份愛傳遞給我的學生。”

不僅僅是捐獻造血干細胞,記者了解到,平日里,王彥策也是個熱心腸,捐款救災、組織公益活動、幫助困難學生等等都不在話下。2023年8月,王彥策還在生日當天送給了自己一份特別的禮物——登記了器官捐獻。他直言,把有用的都捐掉,有始有終,不會遺憾。

15年的等待,毅然踐行“愛的約定”

對于楊怡曼來說,這次捐獻,是“意外”,也是“驚喜”。

和造血干細胞捐獻有關(guān)的記憶,要追溯到2011年的5月8日,那一天是世界紅十字日。那時還在淮南聯(lián)合大學讀護理專業(yè)的楊怡曼,周末和同學去逛街,看到淮南市紅十字會正在商場門口開展無償獻血和造血干細胞捐獻采樣活動,便毫不遲疑地來到獻血車前,爽快地填了表,獻血、留樣。

楊怡曼坦言,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自己早就對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性感受深刻。“讀高中時我的一位同學就是患了白血病,沒有找到配型最后離開了這個世界,而另一個也是患白血病的同學因找到了配型而獲救了。所以我沒有考慮太多,就是覺得獻血能救人的命,而且我是學醫(yī)的,遇到了就會去獻的。”

這一等,就是快15年。 

這些年,楊怡曼的生活發(fā)生了許多變化。現(xiàn)在她已成為東方醫(yī)院集團總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的一名護士,有了幸福的家庭和可愛的孩子。除了偶爾接到紅十字會的回訪電話,再也沒有什么其他消息,留取造血干細胞捐獻血樣的事情也漸漸被淡忘。畢竟,配型成功的幾率極低,這么多年過去了,她以為自己可能不會再有機會了。

然而,命運也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奇跡。2024年底,楊怡曼正和家人駕車行駛在途中,突然接到了來自淮南市紅十字會的電話,告知她當初留下的那份寶貴的血樣與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了,征求她是否愿意繼續(xù)后續(xù)的流程和捐獻。

接到消息,楊怡曼又驚又喜。在確認消息屬實后,毫不猶豫就答應了。面對愛人的擔憂,她耐心解釋,捐獻造血干細胞對身體沒什么傷害,能救人一命是好事。

后續(xù)的高分辨配型采樣和體檢等流程,楊怡曼都是利用下夜班的時間及時趕到定點醫(yī)院完成的。3月,捐獻通知終于下達了。然而,得知到合肥住院捐獻和捐獻后的休息要請兩周的假,問題又接踵而至。

一方面,楊怡曼所在的科室是全院病人最多、最忙的科室,請長假會給其他同事帶來負擔;另一方面,孩子才3歲,從沒離開過她。更不巧的是,捐獻時間定在了4月11日,而4月12日,她要參加全國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shù)資格考試,剛捐獻完,難免會影響考試發(fā)揮。

在艱難的抉擇面前,楊怡曼還是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孩子受點委屈沒事,晉級受到影響以后也還有機會,那邊等著救命的畢竟是個孩子,救命只有一次,沒啥好猶豫的。” 好在,她的愛心之舉也得到了同事和家人的理解。

住院備捐期間,楊怡曼一邊忍受著注射造血干細胞捐獻動員劑引起的不適反應,一邊加緊復習迎考,一邊還用心動情地給小患者寫上了一封飽含關(guān)愛的鼓勵信。4月11日,是楊怡曼在安徽省立醫(yī)院捐獻的日子,270毫升“生命種子”被送往小患者身邊,為花季少年澆灌了生命之花。

“我就是干這一行的,天天面對病人的生死,救死扶傷本就是我的天職。時隔將近15年,還能有機會去挽救一名小患者的生命是我的幸運,希望那個孩子能盡快康復,回歸正常的生活,擁抱美好的未來。”

合新聞記者 任海怡

安徽網(wǎng)淮南新聞相關(guān)稿件,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關(guān)鍵詞 >> 志愿者,捐獻,干細胞,造血,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