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報消息 4月28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一位來自淮南的男子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僅是一名中華骨髓庫志愿者,還是一名記者。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通過自己的鏡頭,報道了約60期與造血干細胞捐獻相關的新聞。從“記錄者”變“捐獻者”,他說,終于到自己接過這份生命的“接力棒”了。
張揚帆,淮南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與紅十字結緣20余年,報道了紅十字會相關的多項工作。每一次采訪,對于他來說,都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澳切┲驹刚吆途璜I者都是身邊的普通人,他們義無反顧、克服種種困難毫不猶豫捐獻‘生命種子’,挽救陌生患者生命的感人故事,讓鏡頭里也充滿著感情。”也正因如此,他希望,自己也能有機會挽救他人的生命。
除了做好關于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報道,平日里,張揚帆還主動承擔起宣傳動員的“責任”。常向身邊人介紹造血干細胞捐獻,用自己親眼所見的真實事例,耐心地打消他們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種種誤識和顧慮。
2020年8月的一天,張揚帆來到淮南龍湖路地下商業(yè)街獻血屋,采訪暑期造血干細胞捐獻宣傳動員的大學生志愿者。當他看到年輕的志愿者們冒著高溫熱情賣力、不厭其煩地向過往的行人宣傳造血干細胞捐獻,張揚帆再次被深深感動。于是,采訪之余,張揚帆放下攝像機,卷起袖子獻血并留下了造血干細胞捐獻血樣。
今年3月10日,工作人員在中華骨髓庫再動員的通知單中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張揚帆,十分驚喜,立馬打電話通知他。正在午睡的張揚帆瞬間清醒,既激動又疑惑,“這回是真的輪到我了嗎?”“那沒有任何問題!”
在接下來的高分辨率配型采樣、體檢等一系列捐獻前的準備工作中,只要工作人員一個電話,張揚帆便會毫不猶豫地積極配合。他深知,這是拯救生命的機會,容不得半點拖延和猶豫。
4月28日,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采集,張揚帆成功捐獻231毫升“生命的種子”,將挽救一名陌生患者的生命。
合新聞記者 任海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