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都壽春,這座讓800年歷史的楚國在此謝幕的城市,大幕落下之前,一代英雄豪杰文人騷客在此出入,春申君黃歇、老將軍廉頗、大詩人宋玉……他們的身影早已矗立在我們的心中,載入青史的故事和浪漫華美的詠嘆,永遠在歷史的時空中回響。大幕落下之后,隨著戰(zhàn)火的燃燒和城池的毀滅,無數(shù)國器珍寶埋入黃土沉睡地下,當代的城市建設和考古發(fā)現(xiàn),讓楚大鼎、鄂君啟節(jié)、郢爰等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重見天日。楚都壽春城,昔日的風采對于我們不再是過眼煙云,一個時代的榮光在史冊中在文物上成為不朽。
楚都壽春城:前世今生
這是一片田野,與別處的田野好像并無二致。但這塊壽春城遺址碑卻告訴我們這片田野下的每一處塵埃都有意義——這塊土地在兩千多年前,無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那樣的富饒和豐足。
立在這里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碑,說明這大片土地在今天是國寶。兩千多年前,這里就是楚國都城壽春。楚國在這里度過了19年的時間,歷經(jīng)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和楚王負芻4任楚王。
19年對于一個有著800年歷史的國家來說,最后的時光太過短暫,但對于這片土地而言,卻是那樣的恩寵有加——楚國把自己的余生托付給這片土地,同時也把積累的財富和沉淀的文化交予了它,讓這片土地永不荒蕪,永遠不被遺忘。
上個世紀30年代,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的李景聃走在這片土地上,這是正規(guī)的考古專業(yè)人員對這片土地的第一次探訪。
新中國成立后,安徽省文物工作者加強了對壽縣的考古調查。198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壽縣博物館組成了楚都壽春城遺址調查小組。1985年,在這塊國寶單位石碑的地下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
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柏家臺大型建筑基址的發(fā)現(xiàn),對楚都壽春城位置的確定起到關鍵性作用。北京、湖北、安徽的專家們一致認為柏家臺建筑基址面積和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花紋槽磚、簡瓦、板瓦及瓦當紋飾的時代特征顯著,應是一座戰(zhàn)國時期楚國宮殿性質的建筑基址。鳳鳥紋瓦當?shù)某鐾?,顯示出該建筑的高等級和高規(guī)格。同時還發(fā)現(xiàn)有紅燒土和變形的繩紋筒瓦殘件,推測該建筑可能毀于戰(zhàn)火。
公元前223年,秦軍向楚國縱深進攻,最后攻破楚都壽春,虜走楚王負芻。此時,大雪紛紛,潔白晶瑩的雪花撒向這個被戰(zhàn)火燃燒的城市,像是在為壽春城舉行葬禮,又好似在呈現(xiàn)天地法則:繁華謝盡,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最終,歷史的暴風雪過后,大地上仍然留下前朝的殘垣斷壁,這些殘垣隨著時光流逝,漸漸模糊了身影,沉入地下。
楚都壽春城的城垣在哪里?面積有多大?目前仍然是考古工作者追尋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的考古,通過衛(wèi)星遙感解譯,推測壽春城有外郭城垣,城市面積有26.35平方公里,但在后來的實地考古驗證并沒有得到支持。后期通過積極主動的考古,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今壽縣城為楚壽春城的宮城或內城,以柏家臺—邢家莊—邱家花園一線為功能性大型建筑區(qū),其周圍則分布有規(guī)模不一的散居點的基本觀點。
今天的壽縣城建于宋朝,是棋盤式布局的一座古城。城內總面積3.65平方公里。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于壽春,這里曾10次為郡,并屢次成為州郡治所。
壽春之名在史書上出現(xiàn),正是公元前241年楚國遷都的時候。那么,成為楚都之前,這里是一片田野嗎?顯然,當初危機四伏的楚國在遷都之前是不可能耗費時間和財力去打造一座都城的。接下來的問題是——壽春城有前世嗎?會不會在已有的城市基本上進行了擴建?
能夠解答這個問題的還是考古發(fā)現(xiàn)。
2011年,在發(fā)掘清理壽縣西門門洞與承臺的同時,為了解壽縣古城墻的始建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西門南承臺布了一條探溝,發(fā)現(xiàn)了從戰(zhàn)國晚期到清代10多個不同的夯土層,出土了戰(zhàn)國晚期、漢、宋等時期的陶盆、豆、簡瓦等。根據(jù)地層疊壓關系及包含物的時代,考古工作者認為壽縣古城墻的始建年代基本可以確定在戰(zhàn)國晚期。
西門承臺的考古發(fā)現(xiàn),基本證實在戰(zhàn)國晚期這里就有夯土筑成的城垣。而在離西門城墻不遠處——西南拐角塘的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早中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和窯址。
2019年5月,壽縣城內的西南拐角塘在進行環(huán)境整治時,考古工作者在清淤后的塘底發(fā)現(xiàn)有陶圈井和較為明顯的灰坑遺跡。根據(jù)清理出土的陶器形制特征和器物組合分析,他們認為它們很可能是戰(zhàn)國早中期的遺存。為進一步了解該區(qū)域的文化堆積情況,考古工作者布設了探方進行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該區(qū)域內的文化層次較厚、時代跨度較大且延續(xù)性較強,依次是戰(zhàn)國早中期、戰(zhàn)國晚期、西漢時期、魏晉隋唐時期。
西門承臺的考古顯示了戰(zhàn)國晚期城垣的存在,這個時期正是楚國遷都壽春之時。西南拐角塘考古發(fā)掘顯示了戰(zhàn)國早中期的文化層,這個時期是前壽春時期——壽春城的前世在拐角塘的塘底浮現(xiàn)了出來。
今天的壽縣,延續(xù)著“壽”的地名,從戰(zhàn)國晚期的壽春到東晉的壽陽,再到唐朝之后的壽州,2000多年的歷史上層層疊疊了許多人物、故事、市井、風俗。而今城內街巷交錯,房舍密集,要想在城內的土地上進行考古發(fā)掘,幾不可能??脊殴ぷ髡呓柚h(huán)境治理之機,由此撩開了壽春城前世的一角面紗。
壽春城遺址所在的區(qū)域,根據(jù)文獻記載,其之前的歷史沿革大略為:公元前529年,吳國攻入州來,占壽地;公元前493年,蔡國避楚求吳翼護,遷都州來,州來改稱下蔡,壽地屬蔡;公元前447年,楚滅蔡,壽地復入于楚。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
壽春城遺址區(qū)域的身世脈絡是州來國——下蔡國——楚國,西南拐角塘考古發(fā)現(xiàn)前壽春時期,也就是戰(zhàn)國早中期的文化層,則剛好是下蔡經(jīng)營這方土地的時期。
繼屈原之后楚國又一大詩人宋玉,曾在《登徒子好色賦》中寫下:東家之女“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的詩句。作為楚朝廷的工作人員,年輕的宋玉跟隨楚王遷都到陳郢。在陳郢,他寫下這篇楚辭。此時,宋玉眼里楚國繁華的城市有陳郢附近的陽城,還有就是東南方的下蔡。
此后不久,一座叫壽春的城市在史書中橫空出世,就在陳郢的東南方。
壽春的前世會不會是宋玉筆下的下蔡城?
下蔡的地望,有壽縣說和鳳臺說??脊殴ぷ髡哒J為楚都壽春城是在下蔡城的基礎上改建擴建而成的,今天的壽縣城是個古今疊壓的城市,這個是有考古實證支持的。而鳳臺縣至今沒有出現(xiàn)過有價值的考古材料。但是,也不能把今天的壽縣城等同于當年的下蔡城和壽春城。因為目前考古工作者還沒有找到壽春城和下蔡城的城垣。
上世紀50年代,在壽縣西門的北邊,發(fā)現(xiàn)了蔡昭侯墓,這是當時考古界的一大重要發(fā)現(xiàn),出土文物580多件。接著,又在蔡家崗趙家孤堆發(fā)現(xiàn)了蔡聲侯墓。上世紀80年代,在壽縣縣城西南發(fā)現(xiàn)了西圈墓地,認定是春秋時期墓葬區(qū)。2011年底-2012年初,考古工作者對西圈墓地核心區(qū)進行鉆探,發(fā)現(xiàn)墓葬400座。
2017年-2020年,考古工作者對西圈墓地進行了持續(xù)性考古挖掘,清理墓葬58座,出土陶器、銅器、漆木器和玉器等月500余件(套)。證實這里是下蔡的重要墓葬區(qū)。
壽縣縣城周圍發(fā)現(xiàn)的多處下蔡墓葬,是對壽春城是在下蔡城基礎上改擴建的這一觀點的有力支持。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考古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夢家先生,在《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這本書中就說過:“壽縣在春秋時代是州來國國地……此地區(qū),迭為州來、吳、蔡、楚所居之地,先后為蔡、楚的國都?!?/p>
正是因為前世是下蔡城,壽春才有基礎成為楚的都城。
這些,當年的春申君黃歇早已然于胸,他策劃并實施了楚國東徙都壽春的重大舉措,并在壽春城的不遠處筑了西南小城作為自己的府邸。當年,老將軍廉頗真的老矣,雖然他常常思念趙國故土,但客死壽春會成為他人生的定局。當年,大詩人宋玉已是持重的中年人,跟著遷都的隊伍來到壽春之后,下蔡城已變成雍容大氣的壽春城,于是,他將楚辭的浪漫肆意在這里發(fā)揮到極致,寫下了凄美悲愴的力作。
楚都壽春城:貴氣持重
193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李景聃在壽縣大地上奔走觀察著,上一年他還在河南的殷墟進行考古工作,到安徽壽縣是為了進行考古調查。沒有料到的是,他看到了怵目驚心的一幕:
“此次往返朱家集途中,經(jīng)東津渡、邱家崗一帶,親見盜掘者數(shù)起,日晡遇鄉(xiāng)人荷鍬者,問何所自來,直答以挖墓,恬然不以為怪?!?/p>
這是李景聃當年在壽縣縣城東邊看到的景象,而今這片土地已經(jīng)列入壽春城遺址保護的范圍。
李景聃前往的朱家集,上一年則發(fā)生了挖掘大墓、變賣文物的事件。悲天憫人的李景聃在《壽縣楚墓調查報告》中寫到事件的起因:
“朱家集鄉(xiāng)民既遭二十年洪水之苦,復苦二十一年旱魃為虐,懸釜甑,生活難以維持,而縣境挖掘古物者,多輒賣三幾百元,少亦數(shù)十金,利之所在,尤而效焉?!?/p>
于是,一場以賑災為名的盜墓行動,讓李三孤堆這座楚王墓重見天日,出土了銅器及石器等4000余件,一部分文物被當?shù)毓偌澒唇Y古董商人,私售于京、津、滬、寧等地。剩余的由當時的壽縣民眾教育館收藏60余件、天津博物館收藏10余件、安徽省圖書館收藏700多件。出土文物中以青銅禮器居多,有鼎、簋、壺、罍、豆、盤等以及兵器、生產(chǎn)工具。
這件楚大鼎就是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現(xiàn)藏于安徽省博物院,安徽楚文化博物館館藏的是復制品。楚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腹圍284厘米,重達400公斤,它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大最重的青銅圓鼎。因器物沿口處刻有“鑄客”等12字銘文,又稱鑄客大鼎。楚大鼎圓口、方唇、鼓腹、圜底、附耳,耳的上部外侈,三蹄足。腹飾一周突起的圓箍上飾模印花紋,雙耳和頸部外壁模印菱形曲龍紋,足根部高浮雕獸首紋。鼎的三足充滿張力,寓意鼎立天下;大鼎的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還各刻“安邦”二字。
器以載道。這件楚大鼎,它是楚國政治權力的象征,既要有君臨天下的霸氣,又要擔負起安邦的使命。楚國,遷都壽春的意志和決心在這件青銅大鼎上得以表達。所以,持重,是楚都壽春城的一大風格。只有在壽春城站穩(wěn)腳跟,楚國才能既壽又春。
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墓主人,是楚國遷都壽春的第二任楚王——楚幽王熊悍。楚幽王的父親是楚考烈王熊完,是遷都壽春的第一任楚王。黃歇就是輔佐考烈王的令尹(宰相)。
遷都壽春,來的不僅有王親貴族、達官富人,有楚國朝廷的所有部門和工作人員,還有城市的保衛(wèi)者和服務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春申君黃歇,有著20多年管理國家的豐富經(jīng)驗,在他的指揮下,壽春城被設計成不同區(qū)域,以便行使不同的功能。
1985年發(fā)掘的柏家臺大型建筑基址,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該建筑發(fā)掘區(qū)內幾乎不見生活類的陶器,可能暗示著這片大型建筑基址具有非生活居址的性質和功能。
近年考古工作者發(fā)掘的城南八里遺址也發(fā)現(xiàn)大型建筑基址,但等級和屬性與柏家臺大型建筑基址有較大差異。八里遺址出土的瓦當以卷云紋半瓦當為主,少見園瓦當,更不見顯示建筑級別的鳳鳥紋瓦當。更為重要的是遺址內出土大量生活類實用陶器,還有與基址相關的水井、陶缸和陶煙囪,顯示出該遺址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如果說考古發(fā)現(xiàn)的柏家臺大型建筑基址是國家祭祀場所的話,八里遺址則可能是楚人的作坊區(qū)或者富人們的居住區(qū)。在八里遺址的附近,還發(fā)掘了類似于窖藏的成組的玉璧。專家認為這些大型玉壁可能用作祭天。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遷都壽春的楚國,面對強秦的進逼,更加重視與天地、宗廟溝通,以獲取精神力量。李三孤堆楚幽王墓中出土的青銅器有銘文者30余件,其中有楚王名者,計有熊肯鼎2件,熊肯簠3件,熊悍鼎和熊悍盤各1件。在這些器物的銘文中,多有“以供歲嘗”四個字——意思是這些器物用作每年秋天的祭祀之用。
古代以祭祀為吉禮,所以也把銅鑄的祭器稱為“吉金”。
八里遺址出土的銅器中有一件疑似銅鈴殘片,上有鳥篆銘文:“吉金自作”四個字。
八里遺址附近的邱家花園,也就是史語所的李景聃到過的邱家崗,當年李景聃看到鄉(xiāng)人明目張膽扛鍬挖墓的情景想來不虛,因為這片土地上的確沉睡了大量的楚國珍寶,其中還有價值連城的楚金幣。
1956年,一農(nóng)民在邱家花園附近李家墳犁地,發(fā)現(xiàn)大府銅牛,是件嵌銀的青銅臥牛,牛腹下刻有“大府之器”銘文。“大府”,是楚國掌管王室府庫的長官。1979年8月9日,在花園大隊門西生產(chǎn)隊東南小渠北坡,發(fā)現(xiàn)楚金幣19塊,伴出金葉殘片、小金粒和呈牙狀或呈韭葉形而尾端為管狀的金質物……
20世紀60年代至今,壽春城遺址及周邊出土的楚金幣計195件塊,總重量約20千克,使今天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成為全國收藏楚金幣數(shù)量最多的博物館。
楚金幣主要用于大宗商貿活動的兌值,交易中根據(jù)需要,借助切鑿工具和天平,切割稱量支付。《戰(zhàn)國策》中有“金、珠璣、犀象出于楚”的記載,可見楚國具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楚國遷都壽春之時,大量的楚金幣帶到了這里。
邱家花園或者說邱家崗,在2000多年前楚國遷都之后,應該是楚國朝廷重要部門所在地,亦或許是王族富人的宅邸,因此地下才出現(xiàn)這么多寶藏。
1957年,一農(nóng)民在邱家花園東嚴家老墳發(fā)現(xiàn)鄂君啟節(jié)4塊,其中車節(jié)3塊,舟節(jié)1塊。1960年又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舟節(jié)1塊。這種車節(jié)和舟節(jié),青銅制造,迄今為止僅此一見,因而極為珍貴。
節(jié),是由帝王或政府頒發(fā)的用于水陸交通的憑證。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馬形、龍形、竹節(jié)形。早期的節(jié)是剖竹為之,后來雖用青銅鑄造,但仍多取竹節(jié)之形。
邱家花園出土的5件鄂君啟節(jié),合在一起則呈圓筒狀。節(jié)面上刻有錯金的銘文。據(jù)銘文記載,其鑄造時間是楚懷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是楚懷王頒發(fā)給鄂君啟,用于水陸兩路運輸貨物的免稅通行證。
專家考證,鄂君啟即鄂君子皙,是楚懷王兒子。其封地在今湖北鄂城一帶。楚懷王時期也就是大詩人屈原生活的年代,楚懷王是遷都壽春的楚考烈王的祖父。
鄂君啟節(jié)上的銘文還嚴格規(guī)定了水陸運輸?shù)姆秶?、船只的?shù)量、載運牛馬和有關折算辦法,以及禁止運送銅與皮革等物資的具體條文。車節(jié)上規(guī)定的陸路運輸?shù)姆秶婕敖窈幽夏喜亢桶不铡⒑钡鹊兀渲?,屬于今天安徽省地名的有兩個——下蔡、居巢。下蔡,就是宋玉筆下的那座城市,在宋玉之前,是楚公子鄂君啟想去做買賣的城市,這說明下蔡在楚懷王時代就是一個商賈云集、貿易活躍的都市。
歷史就是這樣的巧合。公元前323年鑄造了鄂君啟節(jié),楚公子的車隊手持金節(jié)從鄂地輾轉來到下蔡,途經(jīng)的關卡一律免稅。沒料到的是,百年后——公元前223年,當年用過的金節(jié)則永久地留在了它曾往返過的這座城市——下蔡城改建后的壽春城。
歷史永遠不會掩埋真相。只要能等得起時間,真相總會大白于人間。楚都壽春城用2000多年的時間,在今天,讓沉睡于地下的遺址和文物,一點一點地告訴我們那段被焚燒的歷史真相,慢慢還原楚都壽春城貴氣持重的豐姿,還有籠罩在城市之上的精神與文化。
楚都壽春城:魂兮歸來
面積為3.65平方公里的壽縣縣城,專家推測可能是楚國遷都壽春后的宮城。透過縱橫交錯的街巷,我們好像看到聽到在2000多年那場毀滅性戰(zhàn)火燃燒之前,這里到處鳳鳥翱翔、鐘磬悠揚。
然而,一場場陰謀也在宮城里醞釀和發(fā)酵著。
春申君黃歇輔佐考烈王25年,考烈王一生只用春申君一人當令尹,在中國的歷史上,帝王和宰相如此信任、如此親密,太少見。而且這兩個人雖然出生不同同時,但死亡卻在前后腳。
春申君黃歇,一個在晚楚歷史上功績卓著的人,一個國際政壇上被譽為戰(zhàn)國四君子之一的人,無數(shù)有聲望人因為他而來到楚國,比如老將軍廉頗;無數(shù)有才華的人被他重用,比如思想家荀子;無數(shù)身懷技能的人投入到他的門下,比如趙國人李園……遷都壽春是春申君的一個大手筆,雖然有政治、軍事、經(jīng)濟上的考量,但遷都之事則體現(xiàn)了他美好的理想和愿景——愿楚國在新的都城里既壽又春。
但事與愿違,當以國家安危為己任、心存美好的人遇到貪婪狡詐、騙術高超的小人,個性豪曠的春申君只能有一個結局——遭受無妄之禍。
春申君的故事被司馬遷寫到《史記》里。黃歇年輕的時候見識廣博,辯才出眾。當秦國要聯(lián)合韓、魏共同討伐楚國之時,楚頃襄王派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了秦昭王退兵。太子熊完在秦國做人質,黃歇陪伴了10年。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計讓太子逃回楚國即位,成為考烈王。考烈王任命黃歇為令尹,封淮北十二縣。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后又為楚國伐滅了魯國。
春申君是一個縱橫捭闔、出將入相的人,在政治舞臺上有足夠的智慧和謀略,同時也滿懷理想,不乏溫情。
史書中還記載了春申君一個八卦故事——說,楚考烈王兒子,春申君擔心楚國江山后繼無人,就想了許多辦法,但仍然沒有奏效。就在春申君為此憂慮的時候,門客李園編了一個故事:自己的妹妹如何如何好,齊王都要娉娶她。春申君聽信了門客李園的話,先納李園妹,待其懷孕后獻給考烈王,生下兒子熊悍在考烈王死后即位,為楚幽王。也就是出土楚大鼎的李三孤堆墓的墓主人。
這個故事顯然是不可信的。因為楚考烈王有多個兒子,其中,史書記載的四個同父異母的兒子都先后為楚王。他們分別是在壽春繼承王位的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猶、楚王負芻以及秦占領壽春城后被擁立為楚王的昌平君熊啟。
壽春城里的陰謀首先來自令尹之位的爭奪。而自信滿滿的春申君卻一點也不察覺,即使有門客提醒他,他仍然不相信自己會有無妄之禍。
禍,正起于壽春城的宮墻。
李園妹妹生下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李園就從春申君的門客變成太子的舅舅。他還有更大的目標。公元前238年,當考烈王因病去世之時,李園搶先入宮,派人在宮門設下埋伏。春申君進宮吊唁,經(jīng)過王宮的棘門,中了李園的埋伏。
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春申君的頭顱被割下扔到棘門外。叱咤風云、一世英雄的春申君就這樣被一場陰謀所害,滿門抄斬。李園,順利地成為楚國令尹,輔佐他的外甥楚幽王。
但,陰謀并沒由此中止。刀光劍影的場景10年后再次在壽春城的宮城里出現(xiàn)。這次是王位之爭。
公元前228,楚幽王去世,同母弟熊猶即位,即楚哀王。僅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客殺死,其母王太后——李園妹也被殺,舅舅李園被滿門抄斬。負芻自立為楚王。
楚遷壽春19年里發(fā)生的這些宮廷政變,無疑加劇了楚國的衰落進程。19年前,春申君定下的東徙都壽春,目的就是想讓楚國既壽又春。而之后發(fā)生的一些列無妄之禍,讓既壽又春的愿景成為泡影。
當初,春申君是為了“壽”而謀劃了家國存續(xù)的系列舉措:公元前248年改自己的封地為江東,公元前241年遷都壽春。向著東南方,追隨一位賢者,楚國戰(zhàn)略轉移。
春申君追隨的是誰?與孔子齊名,有“北孔南季”之稱的季子。
季子是南方的圣人。季子比孔子大20多歲,是吳王壽夢第四個兒子。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來季子、州來季子,封于延陵(常州、江陰一帶),后又封州來(淮南、壽縣一帶),終身不接受王位,而躬耕山下。季子不僅品德高尚,才華橫溢,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在那個時代有廣泛的影響,成為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兩千多年前,是司馬遷把春申君與季子并列在一起,《史記·游俠列傳》中說:“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p>
春申君改封江東和遷都壽春,就是在追隨季子。江東是季子的家鄉(xiāng)和封地,州來也是季子的封地,延州來是季子的稱號,春申君則把延陵和州來看成是托付家國性命的地方。
楚都壽春城之前是下蔡城,下蔡城之前是州來城。近幾年的考古發(fā)掘顯示了這條歷史脈絡。
州來,春秋時期吳、楚之間爭奪的小國,公元前583年,吳王壽夢親率大軍攻占了州來。
上個世紀90年代收入上海博物館的戰(zhàn)國楚竹書,其中《吳命》記錄了吳、楚的“州來之爭”,竹書簡文中“州來”寫為“壽來”。專家解釋,“壽”“州”在古文獻中是通假字。
這樣看來,春秋時期的壽來城,蔡國時為下蔡城。當春申君要以下蔡城為基礎改建成楚國都城,此舉又在追隨吳王壽夢之子延州來季子,那么,楚都新郢肯定要去蔡國化,所以春申君就把這座城市之前名稱中的“壽”字,重用啟用,再加上自己名號中的“春”,為楚國新都之名,以美好之辭寓意楚國長壽永春。
然而,遷都壽春第四年,所有的美好都隨著考烈王和春申君的去世而灰飛煙滅。此時,情緒最激動的是大詩人宋玉。為哀悼逝去的美好,他寫下了《招魂》。
《招魂》是楚辭名篇,作者有屈原和宋玉兩說。如今又有專家認為的是宋玉在壽春所寫。公元前238年壽春城發(fā)生的考烈王去世、春申君被殺的事變,深深刺激了宋玉,他要為失魂落魄的同胞招魂。
《招魂》在悲哀虛幻的氣氛中,用哀婉動人的文辭,反復召喚“魂兮歸來”。東南西北、天上地下處處險惡,皆不可留,流浪的靈魂一定要回到故居。
《招魂》中對故居的描述極盡華美之辭:高堂邃宇,層臺累榭,光風轉蕙,砥室翠翹……還有故居里的飲食服御之奢,樂舞游藝之盛……“魂兮歸來!反故居些。”
作為文學作品,《招魂》充滿了想象與夸誕,但肯定是有生活原型的。而宋玉在壽春城看到的楚王宮城,極有可能就是他筆下“故居”的原型。
楚都壽春城,《招魂》并不是為它寫的一首挽歌,而是“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下了壽春城,俘虜了楚王負芻。但楚人并沒有屈服??剂彝醯膬鹤硬骄軉⒈粨砹槌?,以此繼續(xù)反抗秦國,最后兵敗身亡。
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卻成為后壽春時期楚人的堅定信念,由此推動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而楚人篳路藍縷、至死不屈的精神,則成為一種精神標識,在歷史的時空中熠熠閃光,也讓楚都壽春城,向死而生,延續(xù)著壽,煥發(fā)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