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間古戰場西,在206國道南側,聳立著一所靚麗、寬敞的學校,淮南市特殊教育學校,是一所有名的花園式學校。院內花廊、花池有常年開放的月季花,梔子花,東青花、太陽花、向日葵花、更有不起眼的苔花,又名苔蘚花。
走進校園,仔細觀察教學樓前后,圍墻內外,墻跟石縫間,路邊陰潮處一排排、一行行、一顆顆苔蘚花競相生長,一朵朵小花競相開放,再有教學樓內十幾個班級的“小苔花”(學生)朗朗的讀書聲中競相閃光。
清代大詩人袁枚所作的《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說的是苔蘚生長在陽光照不到的陰暗潮濕處,但它依然擁有自己的青春,綻放出生命的活力。苔花雖如米粒般微小,卻也像高貴的牡丹一樣盡情綻放。
校園的“小苔花”微小,在廣袤的大自然中顯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但令人動容的是它卻有著如牡丹般綻放的勇氣和決心。牡丹向來是高貴、華麗的象征,備受人們的贊美和喜愛。而苔花沒有牡丹那么嬌艷,沒有牡丹那么碩大,卻依然懷揣著對美好的向往,毫不怯懦的展現自己的生命之美。這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堅定信念,是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倔強。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或許都如苔花一般,平凡而普通。我們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出眾的容貌,沒有過大的天賦,然而大文人袁枚的詩告訴我們,平凡并不意味著平庸,渺小并不代表著無能,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都有權力去追求屬于自己的精彩。無論我們身處何種境地只要我們有夢想,擁有追求,就能夠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想想那些在邊遠山區默默堅守的同事、同志,想一想那些在省、市、縣特殊學校工作的教職員工,更想那些在特殊教育學校師友,和社會上千千萬萬殘疾兒童,他們工作、學習、生活何等艱苦,環境何許艱難,但他們依然用自己的知識和愛心為孩子點亮希望的明燈,淮南特校的老師們不僅敬業教學,課余時間還忙奔鄉村、偏遠地方送教上門,汗水澆灌著生長在社會角落中的小苔花。每想到在城市角落工作的清潔工,他們的工作何許不起眼,但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我們創造清潔的城市環境。還有那些為了夢想不斷拼搏的創業者,或大或小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但依然懷揣著信念,勇往直前。這些都是平凡的苔花,卻在各自的領域里開放出了不平凡的光彩。
這首詩也讓我們反思社會對成功的價值和定義,在一個過于注重外表和物質成就的時代,往往忽視了那些平凡而又真實的努力,追求萬眾矚目,卻忘了生命本身的意義在于成長和綻放。苔花的存在提醒我們,每一個微小的進步,每一次勇敢的嘗試,都是生命的綻放,都值得被尊重和贊美。
令人欣慰的是淮南特殊教育學校1992年建校以來,數任校長都是堅持苔花理念教育人,特別是今年初剛走馬上任的彭永紅校長提出了:苔花如米見精神,讓每個生命都精彩的教育教學思路,提出了《苔花精神》治校方略。“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花攥緊力量,頑強生長,樹干上、山石間、沼澤旁、墻角縫都有苔花的生命在萌動。苔花的自我標刻決定了其對生命的認知,殘疾孩子亦如苔花面對環境的艱苦,面對前路未知的迷茫,當涵養“苔花”不憑、不依、不卑、不亢的品質,用篤定前行點亮初心,用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的奮斗追夢理想。淮南特校致力于培養學生勵志的苔花精神。
作者自語,花有千般嬌柔,柳有萬種嫵媚。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有喜歡雍容華貴的牡丹,有人喜歡隱逸歸真的九華,有人喜歡清秀脫俗的碧蓮,而我卻對平凡尋常的苔花情有獨鐘,因工作關系,我愛淮南特殊教育學校,更愛苔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