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乱偷人妻中文字幕

《六姊妹》喚醒了淮南的城市記憶

段昌富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淮南這座并不是很繁榮的城市,和其他城市一樣,承載著一輩又一輩人的記憶。淮南的靈魂,不僅融入漢代的淮南國、曹魏的淮南郡、唐代的淮南道、北宋的淮南路等歷史痕跡中,還融入近現代以來因煤而興跌宕起伏的百年城市發展長卷中,那些保存下來的老建筑承載著工業化的輝煌與苦難,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與人民的奮斗。

今年2月3日(大年初六)晚,在CCTV-1播出的由樓健執導,梅婷、陸毅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六姊妹》,以細膩的敘事和深刻的情感,將觀眾帶入了淮南這座城市的記憶深處,人們在劇中再次被濃濃的淮南城市記憶所感染,一種“陌生化”的親近與驕傲油然而生。電視劇開播以來,收視率持續走高。首播日便奪得全國收視冠軍,開播首周單日最高收視率達4.734%,收視峰值達5.002%?,?刷新了央視近三年黃金檔的最高紀錄?。該劇在酷云的收視峰值達5.7437%,在微博、抖音、百度上的話題討論量和播放量均創下新高,形成全維度的破圈效應。

淮南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909年淮南建城自大通開始,至30年代中期形成了田家庵、大通、九龍崗“淮南三鎮”。“淮南三鎮”雖然行政上屬于懷遠縣管轄,但三者聯系密切,相互依存,融為一個整體,共同成為現代淮南城市的源頭。

九龍崗,是“淮南”作為現代城市地名最早命名的地方。1930年3月,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在此成立官辦的淮南煤礦局。1936年5月,淮南鐵路(田家庵-裕溪口)建成通車,并在此成立淮南鐵路局。在淮南的城市記憶深處,九龍崗是一抹無法磨滅的印記,鐫刻著這座城市早期發展的艱辛歷程。

淮南煤礦局辦公樓,作為淮南城市發展的重要見證者,靜靜地矗立在九龍崗淮新路東側,承載著先輩們在這里艱苦創業的印記。該樓為二層磚混水泥結構的樓房,平頂設計,屬于典型的民國建筑風格,整體保存較好。其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坐東南向西北。建筑內部設有木質樓梯,中間為走廊,兩側是辦公用房。建筑后面有院子,院內有兩棵巨大的雪松。這里曾是淮南煤礦的核心中樞,先輩們在此為淮南煤礦發展擘畫藍圖。1931年3月,九龍崗(淮南)東、西兩礦陸續開始出煤,日產80噸,10月份增至200噸;1932年1月,日產增至300噸;1934年,日產已達1800多噸。當時的淮南煤礦已初具現代化規模,機電、運輸等設備一應俱全,生產規模及水平都超過同時期的大通煤礦。站在雪松下,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音,感受到現代淮南城市懷揣著夢想與抱負艱苦發展的奮斗精神。

1930年之前,九龍崗只是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偏僻小村莊。東、西兩礦投產后,隨著交通條件不斷改善,外來人員不斷增加,商業貿易日漸紅火,昔日冷落的小村莊逐漸熱鬧起來,第一個生活區“淮南村”也開始興建,從1931年到1933年僅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建成。民居充分體現《易經》“天地玄黃”的哲學理念,并有機融合民國時期中國建筑的民族風格,成為當時安徽地區著名的庭院式建筑的典范。住宅由高級至低級,漸次為天、地、玄、黃、宇、宙共六個檔次,根據居住人的不同等級,有著明顯的面積、設施等方面的差別,由不同級別職員居住。這些民居見證了淮南城市早期人口的聚集與生活的變遷,是普通百姓在艱苦歲月中堅守與奮斗的生活縮影。

然而,淮南的歷史并非只有奮斗的輝煌,還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

大通萬人坑教育館,是淮南被日軍占領時期最沉痛的記憶。1938年6月,日軍由上窯西進,先后占領田家庵、大通、九龍崗三鎮,對淮南煤礦推行“以戰養戰”策略,瘋狂掠奪煤炭資源。他們采取“以人換煤”的方式,驅使礦工沒日沒夜地勞作。狹小黑暗的礦井,通風極差,安全設施近乎為零,礦工們在這人間地獄般的環境里,稍有不慎便會丟了性命。如果一旦生病或受傷,等待他們的不是救治,而是被無情地拋進這萬人坑。1942年秋,礦工中傳染病暴發,大批工人含恨死去。日寇為掩人耳目,將這些尸體集中拋入坑內,形成慘絕人寰的“萬人坑”。據統計,在1938年6月至1945年8月間,大通煤礦有17000多人慘死在日寇的鐵蹄之下,僅在1942年秋到1943年春的短短幾個月,死難者就有13000多人。走進教育館,那一幅幅觸目驚心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物,都在無聲地訴說著日軍的殘暴與罪行。而最讓人震撼的,莫過于那三條白骨森森的大坑,這里埋葬著無數被日軍迫害致死的礦工,他們的冤魂在這片土地上久久不散。站在萬人坑前,我仿佛能聽到那些礦工的呻吟與呼喊,感受到他們的無助與絕望。

站后碉堡,位于原大通火車站后面的位置,是日本侵華的又一鐵證。它高達14.1米,面積28.27平方米,磚混結構,堅固異常。碉堡周身布滿彈孔,猶如一頭蟄伏的怪獸,散發著陰森的氣息,是日軍在大通地區修建的眾多碉堡之一。日軍憑借碉堡居高臨下的優勢,對過往行人肆意盤查、搜身,稍有不從,便是一頓毒打甚至槍殺。在碉堡的陰影下,淮南百姓的生活被恐懼籠罩。冰冷的墻壁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每一道裂痕都是一道傷疤,將屈辱深深烙印在淮南的城市記憶里,時刻提醒著我們那段屈辱歷史絕不能忘。

盡管侵略者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英勇的淮南人民并未屈服,他們以堅韌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終于迎來了這座城市的新生。

1949年1月18日,淮南礦區和平解放。2月5日,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標志著淮南開始由分散的礦業聚落向統一行政管理的過渡,駐地九龍崗。4月21日,改設為淮南礦區,11月21日,淮南礦區人民政府改稱為淮南礦區行政辦事處。11月24日,田家庵鎮改設田家庵市,隸屬淮南礦區,標志著淮南地區開始從礦區管理向城市管理過渡。1950年五六月間,礦區辦事處與田家庵市合并,臨時組成淮南區政府,作為過渡機構行使礦區地方政府職權。9月16日,皖北區黨委決定成立縣級淮南市,駐地田家庵。9月22日,召開成立大會,同時撤銷淮南區政府,田家庵市遂恢復鎮建制。這一調整標志著淮南開始從單一礦業管理向綜合性城市建制的轉變,田家庵作為行政中心開始承擔更廣泛的城市職能。1952年6月2日,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縣級淮南市升格為省轄市,標志著淮南市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享有更高的行政地位和更大的自主權。1953年5月22日,田家庵撤鎮設區(科級),1955年4月1日升格為縣級區。此后,田家庵作為市治所在地,承擔了市區的經濟、文化、教育和商貿職能,逐步發展成為主城區和經濟中心。

20世紀50年代,市政府入駐田家庵后,田家庵市政設施逐步完善。以淮河碼頭、淮舜北路、淮河路、港口一路、港口二路等為代表的田家庵老街,生動地記述了田家庵的發展史、建設史。

1950年縣級淮南市成立后,在淮河路東段選址建設政府大樓。曾經狹窄破舊的街道,在城市建設者的努力下,逐漸拓寬、翻新。同時,政府各職能部門以及商業文化機構也紛紛遍布于淮舜北路和淮河路上。南起淮濱路北至淮河大壩僅百米長的經三路(淮舜北路)兩旁分別有手工業管理局、稅務局、工商局、文化局、商業局、勞動局、財政局、人事局、物資局、糧食局、交通局、衛生局、郵電局、航運局等,東起田家庵老火車站,西至船塘淮堤(西段也稱西船塘大街)全長1100多米的緯二路(淮河路)沿街分別有面粉廠、中心糧站、市政府、工商銀行、淮河商場、五金商店、中藥店、照像館、回民飯店、土產公司、新華書店、印刷廠、供電局、醬園廠、元件廠等。

紅磚墻體的市人民政府位于淮河路東段南側。政府大樓坐南朝北,建筑采用磚混結構,兩層,局部三層,三段式對稱布局,彰顯中國傳統審美標準。木制的門窗古樸莊嚴,大樓正面上的五角紅星,至今仍閃爍著光輝。大樓對面,透過銹穿了的鐵門,隱約可見中國工商銀行的風采。這座舊建筑,只有一層,帶有左右裙樓,雖然破損但不失威儀。走進田家庵老街,俯首皆是時光碎片。一幢幢滄桑的老建筑,承載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和人間煙火氣,記錄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淮南城市風貌,也展現了淮南人民對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田家庵,大淮南從這里開始了新的起點,大步邁向如今的美麗與現代化!

淮南,這座淮河岸邊的城市,用她獨特的城市記憶,滋養了《六姊妹》這樣動人的故事,原著作者、編劇伊北說過:“淮南,是我成長的地方......這座城市的歷史背景、地域特色和文化風貌,深深影響了我的創作......淮南的變遷與共和國的歷史緊密相連,我希望從一個普通家庭的視角出發,描繪出這種歷史的變遷、時代脈搏,也讓淮南被更多人講述和看見。”同時也堅定了《六姊妹》劇組在此拍攝的決心。據統計,全劇126天拍攝期,124天在淮南,90%以上的拍攝場景在淮南,共選用田家庵區港口二路、淮上碼頭、北頭菜市街、九龍崗民國建筑群、安徽造紙廠、淮南師范學院、鳳臺啞巴渡口、焦崗湖影視城等300余處場景。伊北也說過:“這次拍攝選景的時候之所以選在淮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淮南保留了很多歷史風貌。”他又接著指出:“如果城市的歷史和見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那是很可惜也很遺憾的事。”

是的,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一座城市,不僅有眾多的繁華盛景,也要有數不盡的文化傳承。淮南,既要擁抱現代化潮流的風尚,也要傳承城市的歷史底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淮南的城市記憶如同一部厚重的史書,《六姊妹》中的故事,正是這部史書中的一個章節。這些記憶,構成了城市的靈魂,也指引著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珍視這些記憶,讓過去與未來在這里溫情交織,筑起人們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段昌富,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淮南市作家協會理事、淮南市新四軍研究會理事、八公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八公山文學》執行主編。2015年在《光明日報》與民政部主辦的“尋找最美地名”征文中獲三等獎。2016年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辦的“追尋紅色記憶”征文中獲二等獎。2020年在《農民日報》與農業農村部主辦的“我心中的美麗村莊”征文中獲三等獎。

安徽網淮南新聞相關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關鍵詞 >> 城市,淮南,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