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至20日在京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安徽省淮南市在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后,乘勢而上,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最根本的是要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淮南市通過不斷優化政策供給,拓展增收渠道,持續提高群眾收入,筑牢防返貧底線。今年前三季度,該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2元,同比增長7.7%。2023年脫貧戶人均純收入(計算時間為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17655元,增長14.3%,實現了脫貧群眾收入增速高于當地農民收入增速、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農民收入增速,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持續抓好就業幫扶工作,增加脫貧人口工資性收入。有序開展“2+N”招聘活動,通過集中招聘,送崗上門等多種形式為脫貧人口提供就業服務,為有就業意愿的脫貧人口搭建就業平臺,公益性崗位安置1880人,發放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社保補貼1937人次464.335萬元。精準實施技能培訓政策,提升脫貧勞動力就業能力。2023年完成培訓2.38萬人,其中易返貧致貧和退捕漁民人員培訓6296人。2023年該市7所技工院校招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子女1255人,每個困難學生按照3000元標準,發放補貼資金376.5萬元。認真落實就業幫扶車間“雙向”獎補政策和分類幫扶措施,繼續支持就業幫扶車間正常生產經營,鼓勵優先吸納脫貧勞動者就業。該市17家扶貧車間累計帶動就業人員861人,其中吸納脫貧人口、監測對象243人,2023年累計發放各類就業補貼88.42萬元。該市2023年度外出務工脫貧人口、監測對象63463人,比2022年外出務工人數增長6個百分點。鼓勵返鄉創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89筆10259萬元。創建7個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園,獲得就業項目補助資金840萬元,吸納65戶農民工返鄉創業,安置農民工就業1600余人。做好省外就業服務,優化跨省務工交通補貼認定發放辦法,2023年發放交通補貼766.05萬元,惠及22309人。我們按照即建即用的原則,充分利用鄉鎮閑置房屋及存量用地,創新銜接資金用途,投入各類資金3.64億元,大膽探索建設鄉鎮“小微園”產業項目85個,建立了“企業+鄉鎮+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為群眾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拓展了資源變資產、產業促就業、就業促惠民的脫貧群眾增收新路徑,實現了群眾、村集體、企業和鄉鎮“四贏”效果。壽縣鄉村振興局負責同志介紹說。
發揮幫扶產業帶動增收作用,增加脫貧人口經營性收入。市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強化產業主體帶動,支持其與困難群眾建立訂單生產、務工就業、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拓寬增收渠道。進一步提高財政銜接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安排省級以上資金3.14億元,匹配產業項目79個,占比72.52%。以淮南牛肉湯、八公山豆制品等極具淮南地域特色的產業為主攻方向,編制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和牛肉湯產業發展規劃,籌備組建規模超10億元的淮南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基金,成立淮南牛肉湯產業發展協會,出臺淮南牛肉湯產業發展支持政策13條,高位推動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初步統計,2023年1-10月,該市92家預制菜市場主體實現產值近54億元。發揮銜接資金撬動作用,助力“秸稈變肉”振興肉牛產業、支持淮南牛肉湯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已納入2024年度銜接資金項目庫的養牛產業項目共計24個,總投資3億元。健全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推進機制,支持脫貧人口發展生產促增收,2023年新增發放小額信貸2.8億元。市政府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國元保險等多家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向我市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提供不少于人民幣1000億元的意向性融資支持。開展消費幫扶。組織開展消費幫扶“新春行動”、“金秋行動”,動員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通過“以買代幫”“以購代銷”等方式,采購脫貧地區生產的農副產品,支持脫貧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盤活用好農村資產,增加脫貧人口財產性收入。創新分配機制,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推進土地大托管、實施光伏幫扶提升工程等多項措施,同步增加脫貧人口財產性收入。推進村集體經濟帶動增收。2013-2022年,淮南市形成項目資產總規模42.1億元,年增加村集體收入為項目總投資的5%以上。2023年1-10月,全市827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共31108萬元,村均收入達37.61萬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1.3%。部分收益通過公益崗位和小微獎補等方式帶動脫貧群眾增收。1283名在各服務主體中務工脫貧戶、監測戶,人年平均增收2959元。推進光伏幫扶。實施光伏幫扶提升工程,切實強化光伏電站運維管理、收益分配和綜合利用。村級光伏電站形成發電新增收益3548.1萬元,其中近90%用于公益崗位工資、小型公益事業建設、獎補等支出。在全國首創以“兩委托兩跟進一托底”為主的農業生產“大托管”模式,2023年覆蓋655個村,占全市827個村的79.2%,涉及近2000個服務主體、共托管土地170萬畝。其中,全市20775戶脫貧戶、監測戶共托管土地11.33萬畝,戶均增收2935元,保障穩定脫貧。1283名在各服務主體中務工脫貧戶、監測戶,人年平均增收2959元。
織密兜牢社會保障防線,盡量減輕脫貧人口支出負擔。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落實分層分類救助幫扶。持續推動政府為參加城鄉居保的特殊困難群體代繳養老保險費,截止2023年11月末,該市代繳人數為5.63萬人,代繳金額為1011.33萬元。繼續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標準。2023年該市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784元、755元,增幅分別為8.1%、6.6%。城鄉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13800元、11778元,與分散居住特困人員簽訂照料護理協議,落實走訪制度,集中和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全護理、半護理、全自理照料護理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750元、450元、60元和525元、300元、45元(壽縣100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均提高至每人每月80元。該市建立健全了鄉村振興、民政、醫保、殘聯、殯葬等數據比對機制,精準比對出有致貧返貧風險的困難群眾,實時預警,根據困難群眾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救助幫扶。2023年以來,累計新增低保對象9986人,特困人員698人。為個人自負費用較大的254名人員發放臨時救助金85.08萬元,全市2.7萬名持證重度殘疾人中有10924名已納入低收入人口監測范圍。(通訊員 / 蘇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