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通區上窯鎮窯河上,有一處綿延近10公里的130兆瓦光伏電站,高樁深藍光伏板與蔚藍的天空,交相輝映倒映在水面上,該電站就是大通區窯河“漁光互補”光伏電站。在光伏電站建設時,淮南市大通區投入913萬元參與建設,年收益全部用于大通區5個脫貧村和脫貧戶監測戶增收。同時光伏電站還結合日常安全生產運營及后勤安保等工作崗位,聘請了包括脫貧戶監測戶在內的20余名本區群眾參與就業。
“窯河漁光互補光伏項目是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這種“一地兩用、漁光互補”,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新能源模式,實現了產業脫貧、生態發展、清潔能源建設三方共贏。”大通區鄉村振興局局長隗丹丹表示。“今年我們共收到漁光互補項目收益90余萬元,除分配至給五個出列村各7.5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外,剩余資金在結合脫貧戶監測戶家庭收入、健康狀況、醫療支出等因素后,制定了漁光互補收益分配方案,按困難程度分配收益450—1000元,共613戶脫貧戶監測戶受益,為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提供了堅實保障”。
大通區不僅入戶參與漁光互補項目,同時在五個出列村也通過盤活部分閑置土地,開發了100KW光伏項目,五座光伏電站由鄉里統一安排的運維公司負責維護,每座光伏電站均聘請一到兩名當地脫貧戶負責日常巡查和環境清掃。光伏產業穩定的發電收益,有力推動了本地農業產業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2023年光伏電站收益約28萬元,收益主要用于脫貧戶監測戶分紅、村級小型公益事業等。下一步,大通區將繼續秉持綠色發展理念,緊抓綠色能源發展機遇,不斷加快光伏產業發展步伐,推進光伏產業進一步扎根鄉村,打造低碳循環經濟,因地制宜推進光伏等綠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通訊員 / 鄭孝雙 熊文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