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淮南消息 “清明時節雨紛紛,家家掃墓祭先人。為了傳承千年的清明記憶,每逢節日到來的前后,我都會帶著孩子們來到祖輩的墳前供奉鮮花。灑下一杯白酒,插上幾枝新柳表達對先人的思念。”清明節前夕,鳳臺縣關店鄉陳廟村老教師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蔡紀堂正在給家里的孩子們講解介紹節日故事和有關祭奠方面的知識。
為講好傳統故事述說家國清明,鄉關工委這段時間組織實施了多項活動。聯合中小學、村(社區)廣泛開展這方面的文化普及教育。引導青少年牢記傳統文化,增強家國情懷。
“同學們,在那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多少革命先輩,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國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英勇奮斗,前赴后繼,贏得了人民的世代敬仰。如今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多姿多彩的、和平幸福的年代里,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無數先烈用生命給我們換來的幸福生活,勤奮學習,努力成才,牢記烈士的遺愿,踏著烈士的足跡,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砥礪前行!”“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清明時節,鳳臺縣板張集烈士陵園,關店鄉關工委與中小學關工委組織中小學的學生們正在開展為烈士進行掃墓活動,傾聽烈士陵園的守墓人講述烈士們當年為了解放鳳臺而壯烈殉國的英雄故事。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緬懷先烈,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禮俗主題,在華夏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月清明,春回大地。楊柳依依,油菜金黃,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關店鄉前老村的關工委“五老”人員王金關正在為村里的留守兒童和清明節放假的學生們介紹關于清明節文化典故。讓孩子們聽的很有興趣,還不時的提出問題。時不時他們還吟上古人描寫清明的詩詞來。
“作為節氣它是春耕的關鍵節點,“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農諺至今流傳。作為節日它融合了掃墓祭祖與踏青祈福的習俗,蘊含著中國人對生命與自然的敬畏。這個延續兩千多年的文化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精神。對加強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和關心下一代有著深遠的傳承意義。我們開展的這些活動,就是要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增強青少年們的文化自信。讓他們不忘家國精神,認真學習,做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合格人才。這也是新時代賦予我們關工委的責任。”關店中學關工委負責人說。(唐家林)